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的名句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 直说万物皆兴衰,但是春天的桃花却有着循环不息的生命力。
唐代诗人王之涣则有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 其中“桃花盛开”的景象流芳至今。
唐代王维有《桃花溪》:“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。
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。” 诗写洞庭湖畔的桃花,静谧又清新。画面感强烈,意境却清幽高远。
宋代苏轼有《临江仙·滁州西涧》: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 通过桃花反衬小桥流水的幽静小景,再点染春雨的凉爽,成了一幅画面。
如今桃花已经成为文化的符号,也是中国文人墨客诗歌常用的意象之一。桃花的美是一种特殊的境界,是一种诗意的表达,更是一种精神的净化。
诗句,画作,音乐,都无法形容桃花所散发的风雅之气和淡雅之美。而这美感的体现,更是来自于桃花那短暂、如昙花一现的生命感悟。一年之中,三月桃花开,花落楼台,一夜“东风,无人知,散入珠帘湿罗幕。”